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涉及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a.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
除注意侵略战争外,还要注意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侵略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割地、赔款的增加。(同学们可以用课本相关史实填充。)②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的获取和发展。③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扩大。④宗教文化侵略加深。
b.中国社会的初次变化
i.传统社会结构的破坏
①政治: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损害,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②经济:五口通商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ⅱ.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ⅲ.中国社会新因素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企业的出现,使中国境内出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外商企业中,出现了近代第一批无产阶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救国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同学们可自己填入内容,把握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
ⅱ.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同学们应把握背景、分阶段把握过程、其纲领的主要内容、结果、影响,并与世界史亚洲风暴的相关内容结合。)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和形成(涉及19世纪60年代初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包括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等项内容。本阶段可以中法战争为界标,在这之前,列强侵华相对和缓;之后,侵华变本加历。清政府被动挨打,至《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a.西方国家侵略活动的加剧
i.列强侵略在“和缓”中日益加剧
60年代,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基础上,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开始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新一轮的侵略,中国出现边疆新危机。
ⅱ.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伴随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大规模侵略战争。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甲午中日战争使清政府在军事上基本丧失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后一点御外的勇气。
三次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ⅲ.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化
i.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外国势力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控制不断加深。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地位不断丧失。
ⅱ.清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和统治阶级的分化
“辛酉政变”,标志着清政府中倾心与外国“和好”的媚外派上台,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总理衙门的设立表明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洋务运动借“器”练兵自强求富,扩展了“西学”的内容。
ⅲ.中国社会近代新因素的进一步发展
新经济因素: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中国出现近代民族工业。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
新阶级力量: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洋务派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生)。
“西学”思潮的发展: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早期维新派,主张在中国进行政治改良,发展资本主义,到90午代,维新改良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民主革命思想开始闪亮登场。
c.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
i.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ⅱ.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
面对瓜分狂潮引起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ⅲ.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它是旧式农民战争在中国的终结。“扶清灭洋”口号突出反映了反帝爱国性质,又有严重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直接功绩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它也给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最后的有力一击,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涉及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这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入谷底和出现上升趋势的时期。涉及的史事包括: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制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a.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
i.“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
经过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列强完全确立了在华的统治秩序,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的统治工具。在直接瓜分不可取的形势下,列强转而实行“以华治华”的侵略政策。
ⅱ.日本侵华势力的膨胀和美日对华争夺。
ⅲ.俄、英侵华
辛亥革命造成中国政局的动荡。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的特点是:利用中国政局不稳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以满足其侵略新要求;笼络中国边疆地区的上层分裂势力,以图分裂中国。
b.中国社会的变化
i.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帝国主义列强成为中国的“太上皇”。此后,列强挟制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或废或立,或支持或抛弃,一切以维护其侵略利益为转移。政治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ⅱ.社会矛盾的变化
20世纪初,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逐渐汇流,相继以中国人民与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中国人民的首要斗争就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一斗争同时也具有打击帝国主义侵华势力的作用。
ⅲ.政局的变化
清政府的政策调整与封建帝制的终结。北洋军阀的统治与中国政局的动荡。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
ⅳ.社会新因素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中国近代新思潮的发展。民主革命新因素的出现。“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中国民主革命的方向酝酿着新的转变。
c.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i.政治:建立和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
ⅱ.经济:“实业救国”的探索
ⅲ.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涉及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后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内容,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领导是无产阶级,其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a.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
i.帝国主义的协同侵略(1922—1931年)
争夺对中国的支配权: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美英与日本各自支持军阀集团进行混战,中国政局更加动荡。帝国主义协同侵略激起中国人民的反帝革命浪潮,国民大革命兴起。
扶植代理人:国民革命的浪潮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面对革命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更换新的代理人,支持革命阵营内部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进一步增长。
加紧对华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扩大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使中国民族工业陷于萧条。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美日两国对中国市场争夺激烈,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财政。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帝国主义大肆在华倾销“过剩商品”,转嫁危机,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ⅱ.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1945年)
“九?一八”事变动摇了华盛顿体系。中日民族矛盾急剧激化。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表明日本侵略全中国的图谋。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企图排斥英美,独霸全国,全面侵华战争开始。1945年8月,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中国军民举行大反攻,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
ⅲ.美国独霸中国野心的破产(1945—1949年)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美国的侵略活动。
美国独霸中国图谋的破产。中国人民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
b.中国社会的变化
i.政局的变化
北洋军阀统治的延续与结束(1919—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建立和结束(1927—1949年)。①经过宁汉合流,建立起统一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继续“围剿”红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被迫实行联共抗日的方针。全国抗战开始以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实现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了几次大规模会战,但由于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使日本在一年多时间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导致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伪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亲英美派集团内外政策重心发生转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了皖南事变等反共摩擦。在国统区,国民党政治上强化独裁统治,压制民主力量:经济上加强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民主,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内战初期,国民党处于军事优势。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国民党的统治陷于全面危机:军事上,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相继被粉碎,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经战略决战,国民党军事主力基本被消灭;政治上,国民党丧失民心,空前孤立;经济上,经济陷于全面崩溃,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
ⅱ.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中国近代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所表现的形式不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主要体现为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投靠帝国主义,国内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是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民族矛盾迅速上升,逐渐成为主要矛盾,团结抗日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任务。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革命任务表现为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ⅲ.社会经济的变化
官僚资本统治的建立和发展。官僚资本与封建残余经济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势力共同构成阻碍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反动因素,它是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因此,它是民主革命消灭的对象。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萎缩。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和“一战”后帝国主义加强资本输出,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在帝国主义加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垄断和排挤下,发展艰难;抗战时期,日本的经济掠夺政策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国统区的民族工业遭到官僚资本的大肆掠夺,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统区经济进行搜刮,导致工商业纷纷破产。《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对民族工商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至解放前夕,民族工业已陷于绝境。
ⅳ.民主革命方向的转变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19—1923年)
中国共产党完整的创立过程包括党的“一大”和“二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从1922年初至1923年初,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与国民党合作推动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3)领导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斗争(1927—1937年)
(4)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37—1945年)
(5)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949年9月)
6、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涉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90年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界分为两阶段,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内容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包括10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底)
i.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
ⅱ.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同时,我国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边建设边改造的经济发展计划,“一五”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此期间,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建立。
ⅲ.社会主义的政治、外交建设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发展。1953年,我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我国政府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国际会议都起了积极、重要作用,发挥了大国影响。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1956—1966年)
i.“八大”前后的正确探索。
ⅱ.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建设上“左”倾冒进方针和挫折。十年探索错误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无限扩大化,甚至人为地制造所谓“阶级斗争”;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问题,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盲目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错误趋势的发展和积累,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发生。
c.“文化大革命”的动乱(1966—1976年)
i.“文革”的政治动乱
ⅱ.“文革”的经济瘫痪
ⅲ.“文革”中外交工作的突破和统一战线政策的破坏
ⅳ.“文革”的评价
对文革应考虑动乱中有哪些进步的正面的事件(因素),大体有四点:①“二月抗争”②周恩来整顿经济③邓小平治理整顿④文革期间的外交成就。(前三点高考均已涉及.)
d.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以后)
i.历史转折的实现。
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
理论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强调改革也是革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出爱国统一战线和“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实践探索: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对外开放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平息了1989年政治风波。在民族地区也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当前位置:主页 > 考试 > 学历类 > 高考 > 各科备考 > 历史备考 > >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总结
来源::未知 | 作者:789电玩-789电玩游戏中心下载-官方正版软件平台* | 本文已影响 人
- 上一篇:[高考历史考点]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 下一篇:新高三历史:知识方法两手抓
随机阅读
- [历史备考] 如何提高解答历史选择题的
- [历史备考] 西方列强侵华
- [历史备考] 先秦
- [历史备考] 阅卷老师详解高考历史答题
- [历史备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
- [历史备考] 怎样让历史课学习变得有趣
- [历史备考] 民族解放运动
-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解题中常用词语的
- [历史备考] 巧用数字记忆高中历史知识
-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选考题如何取舍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答分“四
- [历史备考] 中国两半社会的形成
- [历史备考] 高考文科生学习备考要点
-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考点]古代重要的
- [历史备考] 五代、辽、宋、夏、金、元
-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各类题型答题模式
- [历史备考] 民主革命运动与民主政治进
- [历史备考] 民族解放运动
- [历史备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
- [历史备考] 高三历史复习计划
- [历史备考] 历史复习的五大方法
-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考点]古代著名的
-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世界从分散走向整
- [历史备考] 历史专题复习方法谈
- [历史备考]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12个选择题要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