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民族观念的因素_789电玩-789电玩游戏中心下载-官方正版软件平台*

789电玩-789电玩游戏中心下载-官方正版软件平台*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学科教育 > >

浅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民族观念的因素

来源::未知 | 作者:789电玩-789电玩游戏中心下载-官方正版软件平台* | 本文已影响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 民族观念 爱国精神 
  论文摘 要:中国语言文字在历史上曾为创造和传播中华文明和灿烂文化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凝聚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更是承担着传承以中国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作为教学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包括爱国精神、古人的高尚气节和忧国忧民之志、对于民族命运的忧思等民族观念的因素。对其进行考察,旨在让中学教师能更好地挖掘这些因素,并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中加以发扬。 
  祖国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的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教育承传人类文化,语言承载民族精神。语文教育强调民族特色,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是我国母语教育的基本方针。语文教学作为教学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多种民族观念的因素。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对话的过程,就是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每一篇或悲壮或优美的文学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个或玲珑剔透或壮志满怀的极富民族血性的活生生的大写的人。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们的灵魂与精神的写照。有语云:“文如其人。”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把读书与做人联系在一起,读其文则能识其人,学其文则亦学其人。还有人说:“人就是他所吃的。”当然不是说吃什么补什么,而是指一种“吾善养浩然之气”的精神吸纳,吸纳什么精神就是有什么精神的人。 
  让我们来看一下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着哪些民族精神的因素: 
  一、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就是体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保卫国家安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激发为国争光的感情。先来看李大钊所作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民族精神?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二、学习古人的高尚气节和忧国忧民之志 
  刘禹锡的《陋室铭》,借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还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德和精神追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对于民族命运的忧思 
  和其他的作家不同,鲁迅先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热爱。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杂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够挖出国民的劣根性,并就造成社会病态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以达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在文章的主题方面,《孔乙己》一文倾向于对国民劣根性和社会的冷漠的批判。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总之,中国语言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无时不在地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有民族精神的传承,而民族精神是通过民族文化来支撑的,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语言。语文教材在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这两方面承担起了历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华.语文教材选编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127. 
  [2]王丽.高考语文丢失了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6,6(21):10. 
  [3]刘淼.植根民族土壤面向国际社会——日本母语教育概说[J].中学语文教学,2003(2):55-58. 
  [4]王晓英.行走在母语里[N].楚天都市报,2007,6(8):8. 
  [5]王达三.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母语[N].时代快报,2007,6(13).

789电玩-789电玩游戏中心下载-官方正版软件平台*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